前言:近段时间,有关中小学师生关系之类的文章我读了不少,颇有感触,下面这篇文章便是有感而发,其中有些语言观点是摘抄的,但是我想我们看后或许有所启发,所以未加改变地摘录下来。
建 立 理 想 的 师 生 关 系
信钢学校 张厚稳
当前师生关系的尴尬
古有“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”,“师徒如父子”,“天地君亲师”;想当初,教师的称号何等的荣耀,是“红烛”、“春蚕”、“园丁”、还是“灯塔”“金钥匙”与“桥梁”,还能够“塑造灵魂”等等,所有这些比喻和称号,都表达了一个意思:教师除了教书,更要育人。教师的“育”包含了一种奉献,给予和自我牺牲,正是这样一种“育”,使得教师获得了社会和学生的尊重和敬仰。所以,“教师”的称号是非常神圣的。
然而,在过去的一年中,关于师生关系的报道以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有些沉重,邵东连环弑师案,幼儿园教师针扎幼童,师生间的略显暴力的冲突……本应浓浓的师生情谊,却不时闪现着极不和谐的身影,严重损害了教师形象,冲击着社会、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信任大坝。
在这些冲突中,施暴者有教师,有中小学生,还有家长,起因各不相同,无非是催交作业、劝学、迟到、课堂管理等,一些看似再平常不过的日常小事,都成了引发极端事件的导火线。
中小学师生关系到底怎么了
调查显示,中小学师生关系整体平静,但隐存的冷漠化、紧张化、功利化等倾向不容忽视。十余年间,不同地域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中小学师生关系调查,调查结果为师生关系敲响了警钟。以江苏省淮安市和湖北省武汉市两地的两项调查为例。
在2012年,江苏淮安在3000多名城乡中小学开展的调查显示,当问及老师是否爱学生时,只有9%的学生和17&的家长表示能感受到老师的爱;当老师被问及“如何看待现在的学生”时,有31%的教师对学生持积极或辩证的评价,41%的教师持消极负面评价,28%的说不清或不想评价,其中47%的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反感甚至愤怒,师生关系冷漠化程度,小学好于初中,初中优于高中,农村好于城市,一般学校优于重点学校,
武汉市教育局、武汉教科院联合调查组的调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现象:57.1%的中学生认为,老师有过伤害自己的自尊,让你感到厌恶、反感、难堪的情况,认为自己与教师关系融洽的只有26.2%;需要帮助时,首先想到老师的只有6.1%;42.5%的中学生认为“学习成绩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师生关系融洽”。
中小学师生间隐存的冷漠化、紧张化、功利化等倾向,集中表现在:师生心理距离较远,教师工作作风简单,武断甚至粗暴,过于重视智育,教育合力渠道不畅,物质利益维系师生关系的不正常现象日趋突出。
究其原因,我认为一方面:人们对物质的极度崇拜导致功利大行其道,学生被视为教师生存的工具。
另一方面,随着年级升高,课程分化,增多,加深,教师分工变细,工作职能单一化,除班主任外,多数学科教师与学生相遇少,交流渠道变窄,形式单一。
再者,随着课程要求越来越高,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,成长中的学生极易情绪化,往往根据个人的主观判断和情绪体验来决定对待老师的态度。心理压力最终转化为对教师的不理解和对立情绪,跟老师对着干,甚至采取出走、自杀、弑师等方式宣泄不满。
我们怎么办?
只有寻求重塑理想的师生关系的新途径。
师生冲突最直接的原因往往是“管”与“被管”之间,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,从学习状态到作业上交,从纪律遵守到“违纪”处理……在被管中,学生看老师不顺眼,管得太多,统得太死,处事不公……作为老师,学生不爱学习、违纪,最直接的反映就是“我要管”,却很少去思考“学生为什么越来越不爱学习”“为什么学生会违纪”这些根本问题,由此导致师生冲突走向无解,事实上,究其原因这是教育理念的问题,
研究结果显示:教师应让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,而这正是我们教师缺乏的,甚至是从来没有认真考虑的,学生作为人,最基本的需要就是归属感和存在感,一个满足了每个学生的归属感和存在感的教育环境的塑造,才是“理想”的教育工作者的着力点。教师是服务成长的,而不是指导成长的;教育是要每个孩子都最大化地成为他自己的,而不是成为教师需要他成为的那种人,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。
具体地讲,要求改变现行班级管理结构,让每位学生都参与班级的管理或尽可能参与班级的事,让他们感知到自己的存在,自己在班级里的重要性。当他自己或他参与的项目为班争了光,由集体荣誉感而带来的幸福感是不言而喻的,“这个班就像是他的了!”
其次,要构建温暖文化,让每个孩子都有归属感。归属感的核心是温暖,一种充满温情,拥有温度的氛围,让每个孩子都会感到家的温馨。都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上它,不自觉地趋向于它。
有温度的氛围的营造,靠的不是说教,而是用行为影响行为,用人格影响人格,它需要细水长流。正如泰戈尔所言:“不是槌的打击,乃是水的载歌载舞,使鹅卵石臻于完美”。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是老盯着学生的缺点,而应是寻找他的闪光点。
多开展活动,在活动中师生间、学生间增进了交流与理解,他们能感受到彼此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的痛苦与快乐,活动成功了,目标实现了,幸福指数飙升。目标没实现,失败了也会使他们之间凝得更紧,贴得更近。归属感无形增强了。
让彼此成为贵人。师生间如果能形成相互欣赏,相互点赞的和谐氛围,他们“让彼此成为生命中的贵人”,彼此就都能从对方的存在中感受到温暖获得幸福。
当教育的氛围真的能够满足学生的存在需要和归属需要的时候,哪个孩子会不爱学习?哪个孩子会不主动做事?哪个孩子会不遵守纪律?在美好的教育氛围里,是教师一味强调自己训导的重要, 刷存在感好,还是心满意足地“躲在丛中笑”美好?答案不言而喻。
但愿我们都能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。